【开乐心理-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误区
误区一:冲突时不好的
这是我想澄清的第一个误区。因为儒家文化强调以和为贵的传统,和对传统的恩爱夫妻就是要“相敬如宾”“琴瑟和鸣”“从来没红过脸”的刻板印象,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冲突是不好的。所以当冲突产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否定与愤怒。而这种拒绝接受的情绪本身恰恰是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与恶化的导火索。记得奥斯卡获奖动画片《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里面采取拟人化的方式,让快乐与悲伤等五种情绪的价值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悲伤看似无用,但其实是帮助主人公丰富人生和坦然接受潮起潮落的必要部分。
同理,冲突也恰恰是帮助关系双方调整到最舒服位置的催化剂。冲突中我们向对方发出信号,期待让对方明白我们的需求。如果关系太近了,通过冲突我们界定了自己的边界,告诉对方不要靠的太近,给自己一点自由的空间。而如果感觉太远了,我们则通过冲突向对方呼唤“靠近点,我需要关怀与温暖”。有了对冲突的积极意义的充分理解后,我们对待冲突本身的态度也会随之变化,给冲突的发生以包容,这恰恰是有效解决冲突的起点。每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时间段和任务来找到合适的情绪表达。
误区二:应该尽量避免冲突
就我的多年处理冲突的实践经验发现,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套用一句经典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想说:“有关系的地方就有冲突”。并且,“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爆发冲突。”反过来说,当你的亲密关系还没有发生过冲突的时候,很可能是你们的亲密程度还不够。
这也是当被问到“恋爱多久之后适合结婚”之类的问题时,我一般都会建议,至少等你们经历过冲突(尤其是比较大的冲突)后再考虑。当见过对方在吵架甚至情绪失控时的样子,并且也有了和对方一起修复关系的经历后再考虑走入婚姻,婚姻的稳定性会高出很多。
就两者的区分,如果是基于双方本身的根本差异,比如说男女差异(男人空间想象能力和女人的情绪表达能力)、生活习惯差异(喜欢吃面食还是米饭)、禀赋差异(反应和学习快慢等)等而发生的冲突是不必要的,可以尝试避免。而基于双方的相处、表达、理解、沟通等问题,则没有必要避免,因为有利于我们增进了解与互动。当然,这种划分还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再强调一下,如果我们能在冲突之前考虑一下冲突的必要性问题,就很不错了,而不需要刻意的回避冲突。
根据美国婚姻心理学家Gottman的研究表明,吵架并不一定会破坏亲密关系,它有可能会让伴侣彼此越来越亲密,同时帮助着他们达到更深层次的互动与更长远的未来。而避免吵架的夫妻,短期内来看,通常对婚姻满意度比那些会吵架的夫妻更高。
然而3年之后,这些避免吵架的夫妻,婚姻满意度反而下降很快。而那些当年关系看似有些紧张,相处冲突较多却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吵架的伴侣,3年之后的婚姻满意度却提升了不少。同时,Gottman把争吵分为建设性争吵(constructive argument) 和破坏性争吵(destructive argument),并指出幸福婚姻的关键在于减少破坏性争吵和加强建设性争吵。
误区三:冲突是因为对方不够爱你女方持有这种观点的比率可能会更高一些,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之所以有冲突,是因为我提出来的问题对方就不愿意改变,而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够在乎我,不够爱我!仔细分析这句话的逻辑,其实包涵两层前提假设,第一层假设是对方如果爱她就会改变,而第二层则是只要对方改变了冲突就会消失。
看看第一个假设,爱一个人就会按照对方的意愿改变吗?几乎不可能。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当这种动力只是来自于外力,而内在并不想真的改变时。当然,女方可能争辩说,为什么以前热恋的时候他能做到?因为那是热恋期,多巴胺的分泌导致人是处于亢奋状态的,不过这个阶段通常只能持续3-6个月,不可能永远持续。而第二个假设,只要对方改变了冲突就会消失也同样是一种幻觉。冲突本身是源于我们内在的旧伤,只要我们内在模式的冲突问题没有解决,那么亲密关系的冲突也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因为正如荣格所说,所有的外部关系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投射而已。开乐心理执业背景: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双证心理咨询师
从业时长:心理咨询时长350小时以上,个督及团督时长150小时以上;
咨询寄语: 开心 快乐
理论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CBT、人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