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乐心理-积累】当今时代我们变得更加个体化,同时也更加孤独
分离、寂寞和孤独这三个概念,分别涉及了社会事实、情绪状态和存在性认识。现代人经常感到孤独,无论是在社交上、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有时还会沉浸在充满痛苦的寂寞当中。这种孤独感的盛行,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果之一。
01
孤独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我们有三个关于独处的概念,每个概念都指向一种特定的状态或经验。分离(isolation)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层面是孤单的,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在旅行时、在工作中或在家里感到孤单。分离可以是强加于你的,也可以是你自愿的;因此,它可以伴随着不同的情绪状态。分离本身无所谓好或坏,它取决于个体想要什么。寂寞(loneliness)是这样一种感受:当你非常想要和别人在一起时,却只能依靠自己,独自承受命运。寂寞通常是消极的、痛苦的,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与被抛弃、被辜负或被排斥的经历有关。
孤独(aloneness)意味着你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孤身一人的基本认识。
在生病或死亡的情况下,在异国他乡的旅途中,孤独的意识可能就会涌上心头。孤独既可能令人恐惧,也可能令人兴奋,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环境因素。因此,分离、寂寞和孤独这三个概念,分别涉及了社会事实、情绪状态和存在性认识。
厄内斯托·斯皮内利说,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总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两个人观察同样的事物,他们的体验也会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语言、社会文化和个人的世界中吸收这些经验,而这样的世界是由个人的生活史所塑造的。个人的经验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永远无法与他人完全分享。他继续说道,“所以你永远不可能像我一样体验任何‘事物’,我也永远不能像你或其他人一样体验任何‘事物’。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完全了解对方过去和现在所有的个人经验。但充其量,我只能尝试向你提供一些我对‘事物’的体验,就像你可能会做的那样;但我们的尝试永远不是完全或彻底的,尽管它们可能越来越充分”。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对世界的体验中都是孤独的。当我们面对死亡时,很明显是孤身一人。欧文·亚隆说,没有人能够替别人去死。当然,在战争或事故中,有人为我而死是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死亡被别人带走了。没有人能够消除我身上的死亡。
我们孤零零地来到世间,然后孤独地离开人世。而且,在很多关键的时刻,我们往往都是孤独的,正如下面的例子所示: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患上了癌症。她说:“我很快就明白,这是我的困境,一个人的困境。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我遇到过许多好心人,他们说:‘如果你需要聊天或其他什么,就过来找我们。’还说:‘我们非常愿意帮助你。’但情况怎么样呢?当我和人们通电话时,他们问:‘你怎么样?’我回答:‘我很好。’然后,我们再天南地北地聊着。但就在这个时候,我感到无比寂寞。”这位受访者说,她感受到了友善,但她也发现周围的人很难分享她的焦虑和痛苦。
一般来说,人们似乎只有在相似的情况下才能相互理解。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一个人深刻地感到孤独,也即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他人的存在不同。我不只是一个样本或一个品种。我就是我,没有任何人像我一样。
02
为何孤独如此难以面对许多人会回避这样的想法: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我孤独地来到世间;我将孤独地死去;当我埋葬了我的爱人,我将孤独终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我和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为什么承认这些想法如此困难呢?一个原因可能是害怕在社会上过于显眼。许多人认为,他们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相信,如果你和其他人太不一样,你就有可能受到谴责和驱逐。这种机制在年轻人中间尤其强烈。他们最关心的往往就是归属于某个团体。请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个小伙子与一群年轻人在法国度假。他非常期待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因为他想尝试创作一些音乐。他还带来了自己的吉他和乐谱。他抱着巨大的期望。
结果证明,这个计划落空了。为了安静地创作和思考,他不得不离开其他人。但他一这样做,就充满了焦虑;他不得不在厨房和公共休息室接近其他人,看他们在做什么,听他们在说什么。最后,他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中。在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类似的群体吸引力,以及对自己的回避。
一位中年男子最近离婚了。他无法忍受“待在家里”,因为他很容易被孤独感和抛弃感所淹没。他不得不“走出去”,让自己投入忙碌的社交活动,比如逛酒吧或拜访朋友。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种情况有时被当作分离焦虑的例子,而分离焦虑被认为起源于孩子与母亲的分离。许多精神分析师把分离焦虑视为最基本的焦虑形式。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承认分离焦虑,但认为它来自更基本的存在焦虑,后者与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有关。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可能会让你很难受。但如果你准备好面对现实,这种认识本身可能是一个转折点,正如下面的例子所示:一位46岁的自由职业者提到,他在离婚后感到非常孤独。他住在一个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床:“突然间,我坐在这个屋子里,感觉这里像坟墓一样寂静,所有的东西都被搬走了……这就是让人震惊的地方。你在那里,独自一人面对一切。但我不得不说:它也使我变得坚强。因为我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尽管事实上,它让我很难受,而且它仍然影响着我,但因为我已经变得更强大,我获得了更多的力量,我可以说:‘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另一个原因是,对孤独的恐惧可能有社会和文化的根源。埃里克·弗洛姆指出,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个体化(即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逐渐增加。今天,我们都变得更加个体化,因此也感到更加孤独。弗洛姆说,在当代社会中,个人可以诉诸三种逃避机制来缓解自己对孤独的恐惧。第一种是让自己投入权威式关系或共生关系。与自己之外的某人或某物融合,无论对方是另一个人还是组织。换句话说,个体被推入了某人或某物的怀抱,因此,两个实体相互融合并变得相互依赖。第二种逃避机制是破坏性。
破坏性与共生关系有共同点,但它对某人或某事具有实际的破坏效果。如果我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感到无力和孤独,我可能就会摧毁它。弗洛姆说:“破坏性是未实现的生命的结果。”第三种逃避机制是弗洛姆所谓的机械趋同。个体不再是自己,而是采用流行的文化模式所规定的人格。个体变得像其他人一样。这样一来,自我和世界之间的裂缝消失了,对孤独的恐惧也随之消失。但你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你失去了自己。弗洛姆解释说,不仅一个人的思想,而且他的情感和意志力,都可以被周围的环境所塑造,而不是发自他的内心。
03
人类能否学会独处一个人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独处能力,从而不必躲藏在共生关系或群体之中?这个目标只有通过接受生活的挑战才能实现。请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个女人被诊断患有致命的疾病,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自己如此孤独。如何描述它呢?其中夹杂着许多愤怒和焦虑,还有大量的无助……我要是有一个为我感到难过的丈夫,有一个愿意为我付出一切的丈夫,我的情况也不至于此。但你知道,我只有接受这一切,而且我只能顾影自怜。这样一来,我就毫无退路可言,只有我一个人,只有尽力做到最好。”似乎失去退路本身就能激发出个体的力量。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把自己逼到绝境吗?一个人毫无疑问可以培养出独处的能力。
一个例子便是人们能够在独处时感觉轻松自在。但许多人需要学习如何独处,人们并不是生来就有这种能力。那些刚刚离家的年轻人经常跑到街上游荡,或者进入一段关系,而不是在自己的房间里专注于当下,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而且,许多早早结婚的人从未学会如何独处,也不喜欢独自待在家中。许多人发现自己很难一个人出国旅行、待在陌生的酒店或在森林里漫步。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
开乐心理执业背景: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双证心理咨询师
从业时长:心理咨询时长350小时以上,个督及团督时长150小时以上;
咨询寄语: 开心 快乐
理论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CBT、人本等
电话:0839-3228722 17790363051(微信同号)http://www.kailexl.cn/